2017年4月20日(周四)下午2:30,外院3008会议室又一次迎来了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国际知名流散文学研究学者温卡·奥门森(Wenche Ommundsen)教授。她为外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角度新颖、见解独到的专题讲座,题为“Writing My Identity into Being: Chinese Australian Life Writing”(把身份写入存在:澳大利亚华裔的生命写作)。外语学院硕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积极参与了本场讲座。
122cc太阳集成游戏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英语系副主任黄忠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首先,黄老师向温卡表示了诚挚的欢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开始。在简短的寒暄之后,温卡向在场的师生介绍了她选题的用意,她提到,对Life Writing(生命写作)这种文体的研究以前是被忽视的,而现在却越来越流行,国外很多高校已经为此专门开设课程,因而,让中国的学生们了解这种学术动态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研究对象和思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生命写作学,温卡教授还列举了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文体,比如传记,自传,回忆录等,这些都是生命写作学的子类。而从事生命写作的作家很大一部分是移民或者是少数族裔的身份,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多元的文化背景,让他们的作品更加有吸引力,因而生命写作也成为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寻找身份定位的记录。
接着,温卡引入了生命写作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她指出,生命写作受到读者欢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读者相信这种文体有一定的真实性。不同于小说,生命写作都是基于真人真事,给人一种真实感。而围绕生命写作学的理论的核心矛盾就是探讨以下三者的关系,即作者(writer),叙述者(narrator)和书中的角色(main character),在生命写作中,这三者其实可以看成一个主体;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这三者又不是同一个人,其中存在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错位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第三部分的重点转回到华裔身上,简要回顾中国到澳大利亚的移民史之后,温卡向大家介绍了5位华裔作家,他们的相似点是都有中国人的血缘背景,但是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这些作家包括:种族和性取向双重边缘化的William Yang;有者中国,葡萄牙以及英国血统并在写作中“与身份共舞”的Brian Castro;父母以难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女作家Alice Pung;以身份流变为描写主题的变性作家Tom Cho。
讨论阶段,英文系博士生与温卡探讨了“创伤、流散、记忆”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开展文本研究的可能性;接着,来自芬兰的外国留学生也好奇地询问温卡她作为西方人选择华裔流散文学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温卡很高兴地和她分享自己初次到香港,走在到处都是华人的街上突然认识到自己如此不同的体验,这激发了她后来想进一步探寻少数族裔在西方白人主流群体中的身份定位的热情。而留学生也坦言,来到中国后,她产生了留在中国,扎根中国的想法。在场师生用掌声感谢温卡的精彩分享,会议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撰稿:刘鲁蓉